我有幸隨公司一行30多人一起赴老區延安參觀學習,親眼目睹了新中國的締造者們當時所處的工作、生活環境,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那一改變歷史的精神力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兩天下來,我終于明白,當年延安棗園的點點燈光,為何最終能照亮神洲大地;終于感悟了共產黨能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最后革命勝利的精神源泉,對延安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幾十年了,只能從書本里、影視中、報刊上了解到它光輝的歷史,看到它雄偉的身影,而今卻能身臨其境。在延安,我們參觀革命舊址,瞻仰領袖舊居,追尋先輩足跡,……心靈受到一次次震撼與激勵!
延安是中國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它本是一塊平凡的黃土地,是中國共產黨人改寫了延安的歷史。從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里生活和戰斗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在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的土窯洞里,曾經居住過締造了新中國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窯洞內那些簡樸得讓人難以置信的陳設,始終讓人難以忘懷。毛澤東曾經住過的那間窯洞,與當地農民的窯洞沒有任何區別,門窗是沒有油漆過的陳舊的木頭做的,窯洞內墻面剝落,靠窗的那張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簡陋的床也是榆木釘起來的。窯洞外面的院子里有棵樹,樹下有個石凳,還有架紡線的紡車。這間窯洞的旁邊和下面,是周恩來、朱德和劉少奇等人的窯洞,這些窯洞無論外觀還是內設都是一樣的。以致蔣介石到延安時感到十分震驚,面對破敗的延安小城和這些近乎原始的窯洞,他無法想象毛澤東何以在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保持著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揮著他的軍隊在全國的戰場上與政府軍對抗,并且能在這樣的桌子上把文章寫得既尖銳犀利而又文采飛揚。
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當時的延安也有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等不利方面,而且承載著沉重的歷史負荷。面對國民黨的封鎖,毛澤東同志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部隊戰時作戰,閑時種地。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不但沒有將根據地軍民餓垮,反而成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并最終用血肉之軀,驅動了中國工農革命的隆隆戰車。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延安時期就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并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治,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樸,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用實事求是來概括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這是我們黨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關鍵。
棗園依舊在,楊家嶺猶存。延安之行,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黨性教育。延安之行堅定了我的信仰。延安精神是黨的傳家寶,是我們民族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延安之行歸來,突然有一種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習延安精神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現在才剛開始。要好好學習中國的歷史,學習黨的歷史,學習黨的一些基礎理論,同時要學習一些新的方針政策,新的事務,與時俱進,用知識和文化來武裝自己!
延安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好好珍惜,在自己的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傳承延安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在通信公司不斷發展的今天,將延安精神進一步傳承、升華!